茶饮新秀“小山堂”请来日本知名设计师打造品牌形象,入驻网红街区,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。今年3月,“小山堂”在大学路开出第二家店,这个不到40平方米的沿街小店,成为热门打卡点。听上去,他们找到了流量密码,但对创始团队来说,在小店营造出的松弛感背后,是多方力量共同“使劲”。负责人丁世军的“开店日记”里,写满了4个月以来与管理部门、业主、楼上商户、居民、消费者等各方的沟通记录。
开店背后的故事,可能比流量本身更重要。
共识成公约 事无巨细都有说法
“小山堂”的创始团队在上海已经有7年的创业经历,且在教育领域做出不俗成绩。去年,团队决定进军茶饮赛道。选址很明确,店铺要开在文艺感强、拍照分享氛围浓的街区,人流量不一定最多,但一定是目标顾客密度最高的地方,用设计和审美“找到对的人”。
大学路街区。采访对象供图
“大学路很符合我们的品牌调性。沿街店铺形形色色、琳琅满目,但又井井有条。尤其是看上去各有特色、整洁有序的外摆位让我们很心动。”丁世军说。
团队迅速完成了开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,其间,丁世军与五角场街道的各个管理部门保持着高频互动。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朱绪明的帮助下,“小山堂”向管理部门提交了设置外摆位的申请。让团队安心的是,大学路上设置外摆位有一份“公约”——《大学路街区外摆位管理规范》,设在哪、设多大、怎么设、怎么管理都有明确的说法。“我们提交了设计稿,很快就得到反馈,告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和修改,从材质选用、颜色搭配、整体风格和氛围营造等方面都给了建议,非常高效。管理部门希望外摆位的设立既要有创意,又要有秩序,这跟我们选择在大学路开店的初衷是一致的。”
小山堂的外摆设计。叶薇 摄
据介绍,“公约”是五角场街道的多个职能部门与大学路街区管理方瑞安集团、商户代表共同讨论制定而成,“不是职能部门的一厢情愿,而是多元主体的共识,大家共同努力,让街区能实现规范与活力、美观与秩序的平衡。比如,外摆位上方的雨伞,有的商户用落地式,有的用伸缩式,有的在创意设计上有自己的想法,这些都不做限制,但颜色要符合街区整体感觉,不能影响道路和行人安全。管理规定会细致到雨伞伸出来的长度、检修报告要定时提交等。”
实际上,近两年,借着大学路打造限时步行街的契机,管理部门与大小商户、街区管理方对外摆位的设置进行过多轮商讨,一同寻找破解管理难题的方法。大学路是唯一一条在市政道路上设置外摆位的街区,外摆位能设多宽多长,管理部门做到了一路一测、一店一测,商户也心中有数。另外,外摆位的隔断设置高度、密度也有讲究,顾客坐在外摆位,和隔断的绿植装置交相辉映,空间既通透又有一定的私密性。“小山堂”的外摆面积占到店内面积接近一半,成了店铺空间的有力补充。整个外摆位的设计与店铺形象相得益彰,天气适宜时,更多客人愿意坐在外摆位。
诉求变抓手 多方协调解决问题
开店不久,丁世军很快发现新问题。楼上商户的射灯广告打在店铺门口,华灯初上,店铺前的地面就布满了类似“美甲”“桌游”等楼上商户的广告语,光影闪烁,花花绿绿。“我们的店铺设计风格是内敛、文艺的,射灯一开,整体氛围就破坏了。我第一时间找到管理部门,他们迅速带队上门查看情况,与楼上商户协调,调整射灯投射的位置。”
一家商户的诉求成为管理部门处理一类问题的抓手。“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,当时大学路上有40多家商户都设置了射灯广告,一到晚上,广告铺满了人行道,光线刺眼,造成视觉污染,影响了街区的市容环境。执法队联合社区、物业,上门发放告知书,规劝商户一一拆除。楼上商户大都是规模很小的店铺,他们担心没了广告,招揽不到顾客,我们就在一楼设置了专门的区域,对二楼商户的店名、地址、广告等统一张贴、布置。”朱绪明说。
“小山堂”自己的问题解决了,又给别人带来了“问题”。夏天刚到,小店就被周边居民投诉,说店铺空调外机的安装位置不合理,热风直往居民区对外的过道里灌,导致居民行走时很不舒服,要求他们拆除外机。
“我们当时很委屈。这个位置是物业同意安装的,安好了再移机,要产生资金、人力等各项费用,作为一个刚开的小店,我们是不愿意承担的。但如果对居民的诉求置之不理,也不利于我们在这里开店。两难时,还是政府部门及时出面,上门了解实际情况,多次和居民代表、物业、业主沟通。”丁世军说,这个过程很不容易,也很让他感动。“站在各自角度,都有理。但有了对话的平台,你进一步,我退一步,互相理解,总能找到解决办法。”
目前,业主方瑞安集团协调了一台冷风机,安装在通道位置,白天12小时运行;物业负责电费;“小山堂”的店员负责维护设备,及时添加冰块,等到找到合适的安装位置再移机,费用也是业主方承担。“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解决方法。说句心里话,开店以来,如果没有政府部门这种细致高效的沟通和服务,我们的生意是做不下去的。”丁世军认为,从设置外摆位、协调楼上灯光到化解邻里热浪,遇到问题,政府部门始终是小店的“解题人”,把店开到大学路,真正找到了“对的人”。
很多人说茶饮赛道已成红海,但“小山堂”的团队十分有信心,立志打造出一个扎根上海的中式养生茶饮品牌。“这份信心来自团队,也来自我们成长的城市——拥有最佳营商环境和最具消费活力的城市。接下来,我们将加快开店速度,用品质和服务,吸引更多消费者。”
【补充阅读】
为进一步展现上海率先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成果,总结创新做法,推广典型经验,7月25日下午,首届中国(上海)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,包括市级部门、区级政府、街镇三个组别的“十佳创新实践案例”以及30个“优秀创新实践案例”。这些案例覆盖了世行对标改革、为企整体服务、优化涉企监管、夯实基层营商等多个方面,是全市四百余项申报案例中精选出的创新标杆,也是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全景缩影。大学路特色街区入选街镇“十佳创新实践案例”。
股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